近视和散光哪个更严重

最佳答案 2019-06-18 07:31

近视和散光都属于屈光不正的表现,会造成视力下降或者视物模糊。所以这两者不存在哪个更严重这种说法。如果,眼睛存在屈光不正,需要及早做验光检查,明确屈光不正的类型及度数并及早矫正。矫正的方法一般为三种:

第一、框架眼镜,这是经典也是应用多的方法;

第二、角膜接触镜,包括软性角膜接触镜和硬性角膜接触镜两种;

第三、18岁以后可以考虑屈光手术治疗,包括眼内屈光手术和角膜屈光手术。除此以外,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完全治愈或者使屈光不正的度数降低,任何宣传有治疗的方法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。

其他 4 个回答

近视自己看东西模糊不清,散光会多个重影的感觉。因为很有有散光的人大部分都有近视的(但也有单散光)。近视指眼在不使用调节作用的状态下,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在视网膜前形成焦点,然后到视网膜上呈分散而又模糊的光圈,这种屈光状态称为近视眼。散光指平行光线经过眼球屈光系统折射后,并不聚为单一点,而散开的许多光像,所以叫做散光,发于各种年龄人群。

近视是一种与眼球过度伸长,眼轴过度延长有关的疾病,是一种基因与环境共同决定的疾病。近视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开始出现,并逐渐增加,表现为看远物不清,看近物正常。散光是由于角膜表面的曲面不规则引起,表现为视物模糊。散光多数是先天带有,随着年龄增长一般较稳定,不会出现大的变化。

散光和近视在本质上都是屈光不正的一种表现,现在眼部问题已经开始走向了低龄化,很多孩子从小就开始出现近视、散光等视力问题。不仅给孩子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,也使很多家长都对治疗近视眼、散光眼忧心忡忡,对于17岁以下的孩子,因为此时的眼球调节性强,是可以通过药物来改善的。建议使用乐睛营养素来治i疗,每天2次温水冲服,坚持使用就可以慢慢的提升视力,降低近视度数,让散光恢复,年龄越小恢复的越快。

翟培明 | 2019-06-18 10:25

一般是近视严重了会出现散光,近视与散光的区别是,近视是看不清远处的东西能够看清近处的,散光是看远近的东西都不清楚有重影,而且散光的患者一般会出现眼胀,头痛,流泪等现象,所以一般有散光的患者,在佩戴近视眼镜时就得考虑加上散光。

姚炎燚 | 2019-06-18 10:42

散光和近视都属于屈光不正,都可以引起裸眼视力下降,所以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谁更严重的情况,具体要看度数。如果眼睛以散光为主,说明是散光引起视力下降,如果以近视为主,散光的度数很小,说明以近视为主。对于这两种情况的治疗方法是一样的,都可以通过配戴框架眼镜、角膜接触镜或者成年以后行屈光手术提高矫正视力,而且这两种情况通常没有办法恢复正常,没有方法使散光或者近视的度数变得更小或者完全消失。在平时的生活中,一定要注意合理的用眼习惯,避免过度用眼,防止近视的度数越来越大。

胡小芮 | 2019-06-18 11:58

散光可以不配高了,留下50度不配齐。配齐散光,有的人适应得了,有的人适应不了。近视度数配高25度就行

说一下我的经验,我以前有200度近视50度散光,本来是没配散光的,因为50度散光不怎么影响视力(矫正视力1.2),但有一次换眼镜就配了50度散光,当时看东西的确很清楚(应该有1.5吧),但戴了一段时间眼睛容易疲劳,出现恶心、头疼的症状。后来戴上散光镜感觉跟以前没配散光时一样,后来去检查,发现散光增加到了100度。我后悔莫及,决定不配散光,但不配视力比较差(因为增加到了100度),我坚持了一段时间,散光居然退回去了,又变成50度了,但剩下这50度怎么都去不掉。

所以我觉得,你配眼镜时散光不要配满了,少配50度,比如验出来是100度散光,就配50度,这样对散光的发展有一定遏制。

我觉得这可能是人眼的惯性,以前它习惯了50度散光,突然配了散光把这50度散光去掉了,眼睛很不习惯,久而久之又“造”出另外50度散光,来满足它的需求。后来把眼镜的散光全部去掉,散光又变成了100度,眼睛又不习惯了,它就又把散光变回50度了。但这50度是它习惯的,所以一直消不掉。

另外,我是这么配的,我右眼200度,50度散光,就直接配的225度近视,这样,看远时,散光被分成了方向不同的两个部分,分别是25度近视型散光和25度远视型散光,散光效果就从50度减到25度,看东西比较清楚。

另外,散光不容易验准,因为它不只是度数,还有角度问题,在眼镜店验光通常验不准,比较好去正规医院进行散瞳验光(快速的,一小时散开,迟6小时恢复),散瞳后才能准确验出散光的度数和角度。如果散光没验准,那肯定会头昏的。

我建议,将散光配低50度,近视多配25度,这样实际上剩余的散光效果只有25度,也不回头昏。比如准确验光后得出你的近视为375度,散光为100度,那就配400度近视,50度散光。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,关键是你自己戴着习不习惯,验完光戴着那幅临时眼镜多感觉一下。

唐修俊 | 2019-06-18 16: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