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振挛肌阵挛综合征Oms寻求中医治疗方式

  • 豆丁hsp 提问于 2020-05-28 18:43
眼振挛肌阵挛综合征Oms寻求中医治疗方式

最佳答案:

<p>肌阵挛综合征</p> <p>发病年龄多在1-2岁之间,多数在14个月左右;急性或亚急性起病;主要表现为眼球阵挛,表现为不自主、无节律、大幅度、多方向、持续性、杂乱的眼球动作,追视物体时明显,当眼球已固定于注视目标后,异常运动减轻;常伴快速的眼睑扑动;面部、肢体及躯干的多发游走性肌阵挛,睡眠可减轻或消失;可伴有小脑共济失调;行为改变,明显的兴奋和易激惹;睡眠障碍等。</p> <p>约50%合并神经母细胞瘤。</p> <p>神经影像学、EEG及脑嵴液均正常。</p> <p>本病没有特效治疗。但是在急性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(ACTH)、肾上腺皮质激素有缓解作用。有资料表明IVIg ,利妥昔单抗等也有一定疗效。</p> <p>容易复发;远期随访可遗留运动发育延迟、语言障碍、认知损伤或行为异常等问题。</p> <p>本病有时可能被误诊为肌阵挛癫痫或肌阵挛持续状态,但真正的癫痫发作很少见类似的眼球运动特征。</p>马刚

3 个回答

夜间肌阵挛综合征在睡眠中会出现频繁的小腿肌肉抽搐,特别是颈前肌肉的阵挛性抽搐,抽搐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小腿,每隔20到40分钟发作一次,使患者不能保持正常的睡眠,发作只出现于患者睡着之后,清醒的肌肉抽搐一般不会发生。具体去医院做一下检查,然后再对症治疗。

张菊芳 | 2020-05-29 09:13

 探讨伴眼阵挛-肌阵挛综合征(OMS)的神经母细胞瘤(NB)患儿的综合治疗方法。方法 2011年5月至2013年12月,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收治6例OMS-NB患儿,其中男4例、女2例,起病年龄13 —— 24个月(中位年龄19.5个月),误诊2—— 14个月(中位7.5个月)。确诊后给予术前化疗、手术和术后化疗等综合治疗,并进行了长期随诊。结合上述临床过程主要就肿瘤部位、分期、病理类型、治疗方式及预后进行了回顾性分析。结果 所有患儿病初均误诊为单纯OMS,分别给予1——13个月的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的治疗,均在疗效不佳或病情反复后才给予腹部增强CT检查,确诊为OMS-NB.肿瘤位于肾上腺、腹膜后或盆腔,分期Ⅰ或Ⅱ期,病理类型为节细胞神经母细胞型5例,为神经母细胞瘤1例。所有患儿明确诊断后都给予了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,其中4例手术完整切除肿瘤,2例因肿瘤包绕主动脉而切开包膜致局部有残留。2例患儿给予了术前化疗,5例患儿接受了术后化疗。6例患儿随访3 ——31个月,1例失访,余5例至2013年12月均无病存活(3例已结束化疗,1例局部复发后再次接受手术及术后放、化疗,现也已停药,1例仍在化疗中),其神经系统表现在术后化疗后都得到明显改善。结论 所有临床诊断OMS患儿都应定期接受腹部和盆腔的影像学监测,以减少OMS-NB的延误诊断;对OMS-NB患儿应积极给予包括手术、化疗或放疗在内的综合治疗,以减少局部复发,并改善神经系统的长期预后,但化疗时间仍需进一步探讨。

陈犹白 | 2020-05-29 13:36

肌阵挛综合征

发病年龄多在1-2岁之间,多数在14个月左右;急性或亚急性起病;主要表现为眼球阵挛,表现为不自主、无节律、大幅度、多方向、持续性、杂乱的眼球动作,追视物体时明显,当眼球已固定于注视目标后,异常运动减轻;常伴快速的眼睑扑动;面部、肢体及躯干的多发游走性肌阵挛,睡眠可减轻或消失;可伴有小脑共济失调;行为改变,明显的兴奋和易激惹;睡眠障碍等。

约50%合并神经母细胞瘤。

神经影像学、EEG及脑嵴液均正常。

本病没有特效治疗。但是在急性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(ACTH)、肾上腺皮质激素有缓解作用。有资料表明IVIg ,利妥昔单抗等也有一定疗效。

容易复发;远期随访可遗留运动发育延迟、语言障碍、认知损伤或行为异常等问题。

本病有时可能被误诊为肌阵挛癫痫或肌阵挛持续状态,但真正的癫痫发作很少见类似的眼球运动特征。

武凤莲 | 2020-06-03 14: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