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女性都经历过乳房胀痛,一般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。其中以生理性乳房胀痛较多,下面介绍5种常见的生理性乳房胀痛情况:
1、青春期胀痛: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因乳房开始发育而出现轻微胀痛,一般在初潮后自然消失。
2、月经期胀痛:月经前乳房会处于充血水肿的状态,多数女性在经前两天至一周内出现胀痛、发硬的情况,属于正常生理现象,胀痛会随着月经结束而消失。
3、妊娠期胀痛:女性在怀孕后乳房会二次发育,加之体内雌激素、孕激素相对较高,使乳房增大从而产生胀痛。
4、产后胀痛:生产后的女性乳房会分泌乳汁,若是乳腺导管不通畅导致乳汁淤积,容易出现双乳胀满、疼痛、硬结的情况。宜及早哺乳,科学回乳。
5、人工流产后胀痛:女性流产后由于妊娠突然中止,本身乳房处于发育状态,加之体内激素水平急骤下降,造成乳房胀痛。 如果胀痛长期过早出现或月经后无法缓解,需警惕或与乳腺增生等疾病有关,宜前往医院作进一步检查。此外,日常饮食过咸或吃了辛辣刺激的食物,如咖啡、浓茶等,容易加重乳房的胀痛。因此,合理安排饮食,适当的运动,改善不良情绪等方式,有助于缓解乳房的胀痛。
通常按乳轴高度与基底间直径比例大小将乳房分为三种类型:1、碗型:乳轴 度为2-3cm,小于乳房基底直径的1/2,属于比较平坦的乳房。2、半球型:乳轴高度为3-5cm,约为乳房基底直径的1/2。3、圆锥型:乳轴高度在6cm以上,大于乳房基底直径的1/2。大部分人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固定形状了,不同年龄段也会发生不同变化。
您好,根据上面提示信息,如果乳腺腺体内部能够挤出液体,需要注意以下,如果不是怀孕后的情况,需要检查一下泌乳素的水平,看是否超标,望理解
通常按乳轴高度与基底间直径比例大小将乳房分为三种类型.
1、碗型:乳轴 度为2-3cm,小于乳房基底直径的1/2.属于比较平坦的乳房.
2、半球型:乳轴高度为3-5cm,约为乳房基底直径的1/2.
3、圆锥型:乳轴高度在6cm以上,大于乳房基底直径的1/2.
也有按乳房的软硬度、张力、弹力及乳轴与胸壁的角度来分型的.
1、挺立型:乳房张力大,弹性好,乳轴与胸壁几乎呈9O度.
2、下倾型:乳轴稍向下,柔软且富于弹性.
3、悬垂型:乳轴显著向下,松软而弹性较差.乳房的健美标准包括乳房形态,乳房皮肤质地及乳头形态等多方面的因素.
乳房是人体重要器官,是人体的主要性感区。对于女性,乳房还有哺乳、表现人体美等功能。
外部形态及位置
乳房的形态可因种族、遗传、年龄、哺乳等因素而差异较大。
我国成年女性的乳房一般呈半球型或圆锥型,两侧基本对称,哺乳后有一定程度的下垂或略呈扁平,对峙于胸前,形状就象两个倒立的逗号“,”。
老年妇女的乳房常萎缩下垂且较松软。逗号的尾端叫做“腋尾”,伸向腋窝内。
乳房的中心部位是乳头。少女的乳房挺立,乳头位于第四肋间隙或第五肋水平;生育后乳房稍下垂,所以乳头的位置也有降低。正常乳头呈筒状或圆锥状,两侧对称,表面呈粉红色或棕色。
乳头直径约为0。8~1。5cm,表面高低不平,其上有许多小窝,为输乳管开口。
乳头周围皮肤色素沉着较深的环形区是乳晕。乳晕的直径约3~4cm,色泽各异,青春期呈玫瑰红色,妊娠期、哺乳期色素沉着加深,呈深褐色。怀孕后总是要加深,并且永不褪色的。
乳房部的皮肤在腺体周围较厚,在乳头、乳晕处较薄。有时可透过皮肤看到皮下浅静脉。乳晕上又有一些小突起,那是乳晕腺,用来分泌油脂、保护娇嫩的乳头和乳晕的。
乳房位于两侧胸部胸大肌的前方,其位置亦与年龄、体型及乳房发育程度有关。成年女性的乳房一般位于胸前的第2~6肋骨之间,内缘近胸骨旁,外缘达腋前线,乳房肥大时可达腋中线。
乳房外上极狭长的部分形成乳房腋尾部伸向腋窝。青年女性乳头一般位于第4肋间或第5肋间水平、锁骨中线外1cm;中年女性乳头位于第6肋间水平、锁骨中线外1~2cm。
女性乳房的形状和大小与种族和遗传有关。根据乳房的前突长度可将乳房分为:圆盘状(或碗状)、半球状、圆椎状和下垂(又称山羊状)四种类型。
东方女性多为圆盘状(碗状)及半球状;欧罗巴人种多为圆椎状;而在西非地区的女子中,可见到山羊状乳房。
由于乳房的形态和位置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,女性乳房的发育还受年龄及各种不同生理时期等因素的影响,因此,应避免将属于正常范围的乳房形态及位置看作是病态,从而产生不必要的思想负担。
乳房的内部结构
乳房主要由腺体、导管、脂肪组织和纤维组织等构成。其内部结构有如一棵倒着生长的小树。
乳房腺体由15~20个腺叶组成,每一腺叶分成若干个腺小叶,每一腺小叶又由10~100个腺泡组成。这些腺泡紧密地排列在小乳管周围,腺泡的开口与小乳管相连。
多个小乳管汇集成小叶间乳管,多个小叶间乳管再进一步汇集成一根整个腺叶的乳腺导管,又名输乳管。输乳管共15~20根,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,汇集于乳晕,开口于乳头,称为输乳孔。输乳管在乳头处较为狭窄,继之膨大为壶腹,称为输乳管窦,有储存乳汁的作用。
乳腺导管开口处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,狭窄处为移形上皮,壶腹以下各级导管为双层柱状上皮或单层柱状上皮,终末导管近腺泡处为立方上皮,腺泡内衬立方上皮。乳腺被间质分为15—25个乳房叶,就好象一个有15—25瓣的裙子。每一个乳房叶又象是一颗埋在脂肪中的树,树梢的“叶子”就是乳腺的腺泡,产后就在这里产生乳汁。
然后乳汁从“叶茎”(小乳管)流到“树干”(输乳管)里,一直伸向乳头表面。每一个乳房叶都有一根输乳管,这样,就有15—25根输乳管,以乳头为中心,向外放射状排列。所以,在切开乳房脓肿时,医生也总是以乳头为中心,作一个放射状的切口,以避免损伤正常组织。
乳头表面覆盖复层鳞状角质上皮,上皮层很薄。乳头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及平滑肌组成。平滑肌呈环行或放射状排列,当有机械刺激时,平滑肌收缩,可使乳头勃起,并挤压导管及输乳窦排出其内容物。乳晕部皮肤有毛发和腺体。腺体有汗腺、皮脂腺及乳腺。其皮脂腺又称乳晕腺,较大而表浅,分泌物具有保护皮肤、润滑乳头及婴儿口唇的作用。
乳房内的脂肪组织呈囊状包于乳腺周围,形成一个半球形的整体,这层囊状的脂肪组织称为脂肪囊。脂肪囊的厚薄可因年龄、生育等原因个体差异很大。脂肪组织的多少是决定乳房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乳腺位于皮下浅筋膜的浅层与深层之间。浅筋膜伸向乳腺组织内形成条索状的小叶间隔,一端连于胸肌筋膜,另一端连于皮肤,将乳腺腺体固定在胸部的皮下组织之中。
这些起支持作用和固定乳房位置的纤维结缔组织称为乳房悬韧带或Coopers韧带。浅筋膜深层位于乳腺的深面,与胸大肌筋膜浅层之间有疏松组织相连,称乳房后间隙。它可使乳房既相对固定,又能在胸壁上有一定的移动性。有时,部分乳腺腺体可穿过疏松组织而深入到胸大肌浅层,因此,作乳腺癌根治术时,应将胸大肌筋膜及肌肉一并切除。
纤维结缔组织伸入乳腺组织之间,形成许多间隔。所以在急性乳腺炎时,脓腔也常常隔为好几个。这些纤维结缔组织对乳房起固定作用,使人站立时乳房不致下垂,所以称为乳房悬韧带。得乳癌的时候,肿瘤可侵犯此韧带使之收缩,所以乳房皮肤凹陷,形成“橘子皮”样表现。
乳房大部分位于胸大肌表面,其深面外侧位于前锯肌表面,内侧与下部位于腹外斜肌与腹直肌筋膜表面。
除以上结构外,乳房还分布着丰富的血管、淋巴管及神经,对乳腺起到营养作用及维持新陈代谢作用,并具有重要的外科学意义。乳房的动脉供应主要来自:腋动脉的分支、胸廓内动脉的肋间分支及降主动脉的肋间血管穿支。
乳房的静脉回流分深、浅两组:浅静脉分布在乳房皮下,多汇集到内乳静脉及颈前静脉;深静脉分别注入胸廓内静脉、肋间静脉及腋静脉各属支,然后汇入无名静脉、奇静脉、半奇静脉、腋静脉等。当发生乳腺癌血行转移时,进入血行的癌细胞或癌栓可通过以上途径进入上腔静脉,发生肺或其他部位的转移;亦可经肋间静脉进入脊椎静脉丛,发生骨骼或中枢神经系统的转移。
乳房的淋巴引流主要有以下途径:腋窝淋巴结、内乳淋巴结、锁骨下/上淋巴结、腹壁淋巴管及两乳皮下淋巴网的交通。其中,重要的是腋窝淋巴结和内乳淋巴结,它们是乳腺癌淋巴转移的第一站。乳房的神经由第2~6肋间神经皮肤侧支及颈丛3~4支支配。除感觉神经外,尚有交感神经纤维随血管走行分布于乳头、乳晕和乳腺组织。
乳头、乳晕处的神经末梢丰富,感觉敏锐,发生乳头皲裂时,疼痛剧烈。此外,在行乳腺癌根治术时,还需涉及臂丛神经、胸背神经及胸长神经的解剖。